城市内涝频发:探索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发展与应对之策
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城市内涝:
简单来说,内涝就是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导致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镇排水能力,导致城镇地面产生积水的。一般积水深度达到15~20cm将影响交通并产生其它灾害,可视为发生城市内涝。
目前国内有许多城市在进行市政雨水管网改造工程,城市内涝的原因主要是过去排水管网建设比较落后,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管网淤泥堵塞。有的地方排水设施就不健全,不完善。
另外,城市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不容易入渗,也容易造成路面积水。
那么,城市排水系统一般能承受多大程度的降雨呢?其实主要还是跟当地多少年一遇的降雨量标准有关。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城市一般地区的排水设施设计标准要达到1至3年一遇,而重要地区的标准为3至5年一遇。这意味着,设计上城市排水系统能够应对不同强度的降雨,从每小时35毫米到每小时超过100毫米不等。
然而,实际情况中,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普遍采用标准规范的下限,甚至低于规范规定的下限。例如,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最多只能抵御1年一遇的暴雨。这表明,在实际操作中,城市的排水能力往往不足以应对设计标准中所规定的情况。
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通常考虑的是多年一遇的降雨事件,例如“x年一遇”的降雨量,这表示在统计意义上,这样的降雨事件在给定的年数内可能发生一次。设计标准会将这种表述转换为具体的降雨量,如“x毫米/小时”或“x毫米/24小时"。
政策解读
大家关注新闻就可以发现,大部分城市的新开发片区,鲜少有内涝情况。更多的还是集中在老城区,现在的新城区城市排水系统在设计施工中基本能满足现阶段的设计标准!
因为老城区的城市排水建设标准都是较早时候制定的,各类指标偏低,再加上使用的建造技术,建造材料不够先进和完善,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气候的变化,就会更容易导致内涝发生。
根据我国最新的城市建设规范,新版城市排水设计标准已经更新到GB50014-2021了,采用新标准设计的排水系统,在城市内涝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
其实早在2014年6月,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从政府层面首次对地下管网建设提出中长期的整体规划,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
目前,我国城市供水管道长度达110.30万公里,排水管网长度91.35万公里,天然气管道长度98.04万公里,供热管道长度49.34万公里。在今年的2月初,住建部也提出未来每年改造10万公里以上地下管线,包括城市范围内为满足生活、生产需要的给水、雨水、污水等市政公用管线,可见,解决城市内涝等问题已摆在眼前。
随着现在极端天气频发,各地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排水设施标准,修订后的标准也更准确地反映了当前的降雨特征。另外就是,在所有新建工程实施海绵城市等雨水管理措施,日常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定期排查和清淤,加快老旧管网改造等,相信以后城市内涝问题一定会逐步得到改善,